王学典:独寻真知启后人-米乐官网app

米乐官网app-米乐体育官网app入口

王学典:独寻真知启后人

 

  

  ◆ 个人简介 王学典,1956年生,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文史哲》杂志主编、教授,兼任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等。系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名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山东省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出版《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20世纪中国历史学》等多部专业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及其英文版、《历史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成果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

  从1979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迄今,王学典已在这所著名学府中度过了36个春秋。在这36个寒来暑往中,他从学生到青年教师再到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身份不断变换,但他对学术的热爱与执着,以及那份“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使命感却从未改变。

  作为著名史学家,王学典是我省多项重大文化活动的主持者、参与者和重要智囊。他领衔主持的《山东文献集成》,作为山东省政府特批项目,是有史以来山东学界对山东历代典籍最大规模的整理。全书共200卷,不但抢救了大量濒临消亡的珍贵文献,而且使得一大批世人难得一见的孤本秘籍能够流通于世。这套丛书,不仅使山东自古以来的学术力量得到整体呈现,也以强有力的证据凸显了山东在明清学术史上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改以往学术界一直以江浙为明清学术渊薮的学术格局的判断,从而大大提升了山东在全国的文化地位。这是国内第一部地方文献集成,其开风气之先的表率作用尤其值得褒扬。

  经过不懈努力,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目前已经是海内外很有影响的文明论坛,也是文化大省山东对外扩大软实力的最重要平台。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作为尼山论坛的学术支撑、论题策划和学者联络单位,介入了历届论坛的举办,在王学典的倾力参与下,第三届尼山文明论坛成功在山东大学召开。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通过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进一步走向世界。

  2012年初,王学典受命整合组建新的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并担任常务副院长,协助院长许嘉璐先生工作。上任之初,雄心勃勃的他,以罕见的气魄,确立了以大项目推动儒学研究的设想,大手笔策划推出了“十三经注疏汇校与整理”、“集部儒家文献萃编”、“百年儒学精华系列·孔孟荀编”、“儒家史论文献汇编”、“儒学小丛书一百种”、“儒家正义论”等重大项目。这些项目以特有的战略眼光,皆瞄准儒学研究的关键环节、关键问题和关键领域,均属儒学研究的重大基础工程,一经推出就在海内外儒学界引起普遍关注和巨大反响。在王学典的协助带动下,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儒学研究院,也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儒学研究重镇之一,而且具有雄厚的发展潜力。《人民日报》曾以《山东大学建设世界儒学研究基地》为题对此作了专访和报道。用一位著名学者的话说:“十年之后,山东大学的儒学研究将会令世界刮目相看!”

  山东大学《文史哲》素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之王”的美誉。自十年前王学典担任主编以来,《文史哲》确立了厚重办刊、引领潮流、凝聚特色、强化人文的办刊方针,使《文史哲》这个老牌期刊重振雄风。近年来,《文史哲》又邀请了一批批在国内享有盛誉的重量级学者,连续召开了5次人文高端论坛,就若干重大问题展开探讨,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2009年,《文史哲》荣获“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力期刊”称号,2011年《文史哲》作为全国高校社科学报界的唯一代表荣膺“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2014年,筹划十数年之久的《文史哲》英文版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中国人文学刊》)隆重创刊,甫一推出,即受到海外学术界的高度认可。这一切无不凝结着王学典的心血。

  作为全国知名的历史学家,王学典取得了多方面的学术成就,其对中国当代史学史、史学理论及民国学术史的研究尤为学界称道。作为学界公认的中国当代史学史研究的开创性人物,其对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的研究,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进程的研究,在海内外影响巨大。他对1949年后中国史学界的典型事件、重大论战、风云人物从学术思潮的角度作出的解读,对近六十年中国史学进程的基本观察,对若干史学趋向的把握,大都带有发端的意义。迄今为止,王学典是从整体上、全局上和较高的理论层面上反思和检讨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进程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另外,他对以顾颉刚为中心的民国学术史的研究,在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相关著作一时风行。

  在《从文革中走来》这篇自传性文章中,王学典把自己的学思之路归结为“‘思想解放’浪潮的追随者”、“‘启蒙立场’的坚守者”、“学术研究上的独立思考者”,他做学问,尤其重视解决重大理论问题,他所选择的论题,均隐含着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关切。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把历史研究当作一个事业、当作一个报效社会的方式来看待的。正是怀着这种强烈的使命感,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参与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并在一些重大命题的讨论中得出不同流俗甚至是让人感到震撼的结论。蒙文通先生说,研究历史“须从波澜壮阔处著眼。浩浩长江,波涛万里,须能把握住它的几个大转折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王学典治学特点的写照。

  浓眉如霜,语调铿锵,初见王学典,使人感受到学者的严肃与庄重。其实生活中的他因一对入鬓白眉而被朋友和同行们戏称为“白眉大侠”。“侠”之于王学典也非常贴切。他古道热肠,为人正直、诚朴,经常为弱小仗义执言,痛斥不公与丑恶。秦汉史专家张金光先生辞世后,他写下《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痛悼张金光先生》一文作为纪念,痛陈张金光先生一生的坎坷与不幸,读后让人潸然泪下。在学生眼中,王学典有着父辈特有的和蔼与温情,不仅教导他们如何治学,而且教导他们如何做人。他经常引用李白“我辈岂是蓬蒿人”和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词句,来敦促学生要胸怀大志,致力于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这样的大事业。每当此时,他这一代人所特有的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理想主义都会深深地感染学生。

  王学典六十寿辰时,他的一名学生在文章中曾写道:“他终是学者,舍不下那一脉书香。”诚如此言,从而立到花甲,任凭风云激荡,他的智慧与担当都熔铸在学术之中,以其洞见与卓识启迪后辈探寻历史的真相。

  (来源:大众日报2015-11-21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