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念民:惟勤惟实 求索创新-米乐官网app

米乐官网app-米乐体育官网app入口

赵念民:惟勤惟实 求索创新

  

    □ 本报记者 逄春阶

  ◆ 个人简介 赵念民,1964年生,高级编辑。1985年从事新闻工作,先后任大众日报政教新闻编辑室副主任、总编辑助理、理论评论部主任、总编室主任,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党委常委、副总编辑,现任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党委副书记、齐鲁传媒集团总经理。系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山东省十佳新闻工作者、优秀新闻工作者、泰山新闻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被省委省政府记一等功。

  评报是报纸业务指导的重要手段,是赵念民的一项日常工作,他的“评报意见”,多则上千字,少则三五百字,甚至三言两语,看似率尔为之,却直指要害,耐人寻味,透出的诚恳气息,我喜欢,同事也喜欢。十八大之后的一个半月内,对每天报纸的点评有3万多字。事务性工作一摊子,再忙也不忘评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赵念民的报人作风。

  从业30年,赵念民经过多个新闻岗位历练,职务也不断变化,但眼睛向下找新闻、笔头贴地做新闻的习惯没变,勤勤恳恳、踏实干活的作风没变,固本求新、孜孜以求的执着没变,从一个人干活到带领一个部门干活,再到带领一份报纸干活,他的辛劳付出与显著业绩有目共睹,他的“勤”与“实”影响了越来越多的新闻同仁。

  没有调查研究,

  就没有舆论引导权

  1985年,赵念民到大众日报创刊地临沂做驻站记者,前辈记者把一辆旧自行车交给他,使他明白,新闻是跑出来的,见解是井水一样一镐一铲淘出来的。他干的头一件“大活”,是带上水壶、雨伞、手电,与同事刘名卓一起徒步考察沂蒙老区,走到哪,吃住到哪,采访到哪。群众的渴望喜悦忧思呼唤,具体生动、原汁原味呈现,让读者耳目一新,“来自沂蒙山区的报告”广受关注。这一年,他作为省直机关首批下派干部到乡镇挂职。他扎下头熟悉村镇工作,铺下身子搞调研,不仅收获了《从锅台到市场,艰难的一步之遥》、《扶贫:急功近利即为患》等受好评的新闻调查,而且使调查研究这一法宝在脑子里扎下根,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新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的为人与为文。

  1996年,赵念民带队采写“乡情实说”。为掌握鲁北大牲畜失窃第一手材料,他蹲在村里昼夜观察,特写《夜访王集看治安》的结尾写道:“子夜一过,陡生凉意。借汽车灯光,看着站岗巡逻人员跑来走去,衣服在凉风里抖动,想明天他们还要为生活而劳作、奔波,记者的心情一时难以名状。”有人评价他的报道有枝有叶、有血有肉,都是“扎实”二字而来。这年7月,编辑部收到反映封建宗族活动死灰复燃的读者来信。由于问题敏感,采访遇到巨大困难,赵念民带队深入各类地区30多个村庄采访,不为阻挠、白眼甚至威胁所动,《关于农村封建宗族活动的调查与思考》3篇报道发表后,编辑部收到上百封群众来信。报纸持续开展3个月大讨论,中宣部新闻阅评两次点评肯定。

  做足调查研究基本功。1997年赵念民采写的长篇述评《开发需要大手笔》被《新华月报》全文转载。这是他策划的战役性报道“新兴产业篇·振兴旅游述评”中的一篇。经过对十几个县市的调查,报道鲜明地指出山东旅游开发的症结所在:各自为战,使一流资源既不叫好又不卖座,开发缺乏大思路、大手笔。稿件思路开阔,分析精辟,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受到主管部门和各地重视。

  新闻评论同样离不开调查研究。赵念民是评论员出身,从齐鲁晚报首任评论员做起,主持的“柳下谈”专栏颇具影响力,后来主持和分管大众日报理论评论工作。他认为,不能吃透上情下情的评论,必定缺少针对性,自说自话,空洞乏味。他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研究,同样重视国情省情及现实问题研究,每推出重要评论,都要求评论员“下去跑一跑”。今年推出的“学好用好彩石山庄房地产项目案例”、“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两组系列评论,实际情况摸得准,不回避矛盾和问题,思想“干货”多,正是得益于此。

  “调查研究对今天的记者意味着什么?”2010年,赵念民通过对毛泽东农村调查理论与实践的梳理和研究,撰文提出调查研究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逻辑起点,对当今新闻工作者既具有世界观意义又具有方法论意义,在互联网时代,“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舆论引导权”,“不做正确的调查研究,同样没有舆论引导权”。肺腑之言,警示之语,其情恳恳,其意切切。

  新闻实践前进一步,

  理论探索也要前进一步

  新闻工作挑战无时不在。从业30年,赵念民无论在什么岗位,都注意学习积累,新闻实践与理论研究同步推进,相辅相成,共同勾勒出他的业务成长曲线。

  1998年,赵念民担任总编辑助理,战役性报道的策划组织实施,成为他的重要工作。从那时起到后来分管、主持编辑部采编业务的时间里,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重大历史事件不断发生,赵念民深知,没有对新闻规律的理性认识和深度把握,势必举步维艰。作为一名“执行官”,他在总编辑的指导下,把新闻实践与理论探索结合在一起,力求知行合一,带领同事们把握重要机遇,不断打赢新闻宣传的硬仗、大仗。十多年时间里,他主持或参与重大活动、重要节点及战役性报道的策划组织实施,留下长串深深的足印;主持的专栏、策划编辑的稿件,多次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为报界的“大众日报现象”付出艰辛努力;形成的几十万字理论收获,既有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宏观思考,也有主题报道中的读者主体意识、重大事件的全媒体模式、记者的社会站位和业务站位等课题研究,还有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新闻事实的属性等具体问题研究,多项入选《中国新闻年鉴》等。

  报纸的业务管理运行,同样需要专业思维和理论指导。十多年前,报纸业务流程再造是一个崭新课题,分析资料稀少。赵念民潜心数年,以企业流程再造理论为依据,围绕如何提高管理效益,考察我国报纸组织结构和管理运行模式,研究主业流程再造的标准、原则、关键和实施步骤,并运用这些成果提出省级党报业务流程模式。数万字的论文《产业背景下的报纸流程再造研究》,提出的问题、认识的思路、分析的方法,以产品为先导确立采编组织结构、以企业化形态设计生产流程、用流程规范采编广告发行联动的模式,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转型再造仍有启发意义。

  2008年、2009年,赵念民负责奥运会、全运会报道,他运用所研究理论构架报道组织,整合报道资源,设计业务流程,统一运行全运会会刊和米乐体育官网app入口官网,探索重大事件的“全媒体”报道和“中央厨房”模式,取得组织运行和报道效果两个重要收获,省委书记姜异康称赞大众报业集团全运会宣传报道及组织工作“很出色”,赵念民被省委省政府记一等功。报道的集团化运作实践及理论总结,为后来的“融媒体”“全媒体”报道提供了重要借鉴。

  在坚守中不断创新

  面对新的媒体和舆论生态,如何重塑党报优势?赵念民认为,党报人必须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党报姓党,必须矢志不移创新、走在时代前列。坚定才能守住根本,创新才能永葆活力,任务艰巨而迫切。

  大众日报新一轮改版在这个背景上展开。作为前线指挥,他认真查找分析问题,通过报道理念、业务标准和机制建设,使团队尽快适应读者需求和接收习惯的变化。改版在强化重点报道、本报评论等“四个支撑”的同时,要闻、理论、传统文化几个板块取得突破性提升。围绕“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现工作指导重大转变”等推出的主题报道,多次(组)受到中宣部和省领导肯定;贯穿全年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报道,获“山东特色、全国亮点”好评;理论板块在版面定位、选题策划、稿件组织方面新辟蹊径,实现脱胎换骨变化,文化名家陈来撰文评价“是目前国内媒体做得最好的思想评论版之一。”

  推进媒体融合,是提高党报传播力影响力的不二法门。总书记视察山东一周年前夕,赵念民策划组织大众日报及集团各类新媒体推出《山东答卷》《循足迹看变化》系列融媒体报道。这是我省主流媒体第一次采用融媒形式进行重大主题报道,在pc端、客户端及手机报总阅读量及互动量超过2.7亿人次。姜异康书记批示充分肯定,中宣部新闻阅评认为“为全媒体条件下的重大主题报道提供了一个样本”。随后,他牵头组建集团融媒体报道策划中心,统筹推进融合报道工作,使之成为常规武器,今年持续推出的《山东故事》产生全国性影响。大众日报获全国报业融合发展奖。

  7月17日,大众日报手机客户端“新锐大众”上线。自此,大众日报在43万订户纸质传播阅读的基础上,形成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三位一体的移动传播格局,成为可视可听可感的全媒体新闻平台。同样让赵念民高兴的,还有山东网上抗日战争纪念馆上线。这项全国独一无二的创新工程,同样是心血凝聚之作。截至8月26日,纪念馆总浏览量达4.25亿人次,被誉为“在技术和传播方式上取得开创性重要成果”,“赋予了‘互联网 ’更新更实的内涵”,“互联网时代最好的教科书”。

  融合发展,未知远大于已知。赵念民坦言,回首几十年走过的路,何尝不是如此?作为新时期大众报业开疆拓土的参与者、见证者,赵念民深知创新的甘苦。在2014年最后一天的评报中,他有这样几句话:“在一年就这么结束的时候,劳顿困倦远了,喜悦似乎也远了。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永远在路上,就像螺旋永远在旋转。”“报业是团队的事业,我们每个人,在团队中工作,在团队不断开辟新境界的过程中,成长自己、成熟自己、成就自己。一茬一茬报人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我们也不例外。”“因为有目标,所以不停步;因为不断看到进步,所以我们不知疲倦。”这正是一个报人的写照。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