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米乐官网app的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 何中华,1962年生,现任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系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出版《社会发展与现代性批判》《历史地思:马克思哲学新诠》等著作,论文曾被《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新华文摘》等刊物转(译)载,有些论点收入《中国百科年鉴》《中国哲学年鉴》等工具书,多次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何中华这个名字,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山东大学的一张名片。作为一位以坚韧的努力而成就了哲学界传奇的运思者,他所到之处几乎都会留下智慧与德性的光辉,每次讲课就会收获一群粉丝。了解他的人,很少不为其天分与勤奋所折服,不被其谦逊平和、宁静热心所感染。
天分与勤奋造就哲学界传奇
凡了解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人,一般就会知晓何中华这个名字,但未必了解他的传奇经历。有人把何中华誉为“一个为哲学而生的人”。
何中华在读中学时就被哲学的巨大魅力所慑服,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治课老师对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讲授。1978年初,《哲学研究》杂志刚一复刊,何中华就开始订阅,他当时不过是一位高中生。高中毕业后,何中华高考落榜,在当地一家工厂就业,做仓库保管员。从那时起,何中华发奋读书,邮购了相当一批哲学经典,像黑格尔的《小逻辑》和《精神现象学》等等,反复咀嚼揣摩,并写下了大量笔记。1981年8月,其处女作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办的《国内哲学动态》上刊出。后来,他又在《哲学研究》1984年第7期发表关于哲学研究对象的商榷文章,引起同行的关注。此时,他的工作单位是莒南县供销社。
山东大学发现了何中华,在时任哲学系主任周立昇的积极努力下,他于1987年6月正式调入山东大学。迄今尽管何中华先后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文史哲》、《学术月刊》等著名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数量相当丰厚,但内行人知道,这样的数字并不足以代表他的学术成就。何中华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发展理论,他在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哲学观、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研究等领域进行探索,提出了诸多引发学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并得出自己的初步结论,引起学界广泛争论。他的不少论文被广泛转载,并由多种文集收录;许多论点被收入权威工具书,并为多种学术专著和论文引证。其代表性的著作,也以其缜密的逻辑力量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影响并打动读者。
像何中华这样传奇式的哲学运思者,固然离不开天分,但更离不开勤奋。几十年来,他始终以书为伴,其居所几乎可以说就是一个书的世界。通过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他获得了思想上的内在丰富性。可以理解,何中华的论著总是旁征博引、纵横开阖,却并不让人感到庞杂生硬,而是信手拈来,犹如行云流水。那无疑是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呕心沥血地同智者对话交流才成就的功夫。
谦逊平和的大家风范
何中华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他的学术成就。毋宁说,他的学术成就与他的人格修养早已融为一体。
西哲有言:“对话导致真理的发生。”何中华的学术探索始于商榷,在其后来的研究中,学术争鸣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不管读者是否领会其观点,都会发现其文字的谦逊平和。尊重每一个人,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而且已经臻于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不久前,《山东大学报》发表何中华的文章《周立昇先生改变了我的命运》。他在文中感慨道:“一个人具备了怎样的修养和境界,才能这样宽厚待人啊。从未见过周先生声严厉色,他总是和颜悦色,采取商量和建议的口吻,非常在意听者的感受,你感到的是尊重和关怀。”何中华的学生读到这篇文章,第一反应是这样一句话:只有纯洁的人,才有这样纯洁的情意、发现与尊奉!何中华与其笔下的周先生是多么相似!这位愿意过一种沉思生活的学者,刻意远离喧嚣,但他从不简单地反对别人的选择。不管何等秉赋、何种职业、什么年龄,只要跟他打过交道,其谦谦君子之风,都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何中华的真实还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讲堂上。一旦进入讲授哲学的情境,他对哲学的挚爱、对现实的关切便会立刻绽放出思想的花朵。博学与激情相辉映,现实观照与理想追求相融合,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让那些来自于文史理工农医诸专业的博士生们流连忘返的,是他的哲学公共课;让各行各业的人备受启发的是他的专题讲座;让一届又一届哲学系的学生迷恋和回味的是他的哲学导论课。有学生这样说,“如果说魔术师是把平常的事物变得玄妙,那么何老师则是把玄妙的事物化为平常。”
回归传统,走向通达
何中华的天资使其对哲学的体认有着非同一般的敏锐,他的勤奋使其对古今中外的哲学十分熟稔,他的谦逊使其对不同流派的观点能够保持着一种同情的理解,他对别人的尊重使其研究立场与马克思的人民情怀如此地一致。这些决定了何中华的理论建树具有根基厚、视野宽、思辨性强、现实针对性突出的特点。那种以强大的思辨的力量来阐释现实并试图唤醒人们改造现实的情怀,充溢在他的论著中。从未与张岱年先生谋面的何中华,因为自己的文字成为张先生所赞赏的学者。
何中华在国内学术界率先提出建立哲学学体系的构想,并在元哲学领域进行探索,对于哲学的形上学本性、哲学视野之独特性、哲学比较的方法论原则等问题作了深入考察。在马克思哲学研究方面,他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内涵进行重新诠释,从哲学观高度“重读马克思”,以实际的运思超越“回到马克思”与“告别马克思”的路数,从辩证法和现象学的内在结合上寻找马克思哲学意蕴得以展现的可能性。他从揭示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的绝对性和超验性出发,把它同人的存在联系起来考察,给出了价值范畴的新定义,为突破经验论思维方式的桎梏提供了有启示意义的借鉴。在关注现实生活方面,他对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理论本身进行深刻反思,探究在市场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的存在方式及其命运,重思社会发展的存在论含义。对于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他提出的“互斥论”和“划界说”,引起学术界的广泛争论,促进了有关研究的深化。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他从哲学角度阐释其在实践和理论上面临的难题,凸显问题症结,清算前提和预设本身,为该领域的研究夯实了理论基础。
何中华经常启发学生说,哲学不在“隔”而在“通”。随着哲学造诣的日益精深,加之对马克思哲学观的独特领会,以及对现代性的批判性反省,何中华有意在自己的研究中逐步回归中国古典思想,内省式地体认哲学意义上的“中国经验”,以便在文化源头上汲取智慧并得到启迪。这位生活曾经窘迫、至今仍然朴素而并不为意的学者,还在以一种近乎普罗米修斯式的救赎,继续为这个世界书写精神的华丽。有了何中华和何中华们这般的努力和坚持,或许能够让人在我们这个日益物质化的时代感受到一种思想的灵动。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