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米乐官网app的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静穆之境 气吐霓虹
——记山东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范正红
唐人钱起在《省试湘灵鼓瑟》中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青峰。”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把这两句诗用来作为关于“静穆”文艺思想的例证,“静穆”从此作为一种艺术境界出现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中。而这样的境界用在书法评鉴上,则体现出更加深邃的艺术美感与穿透力,在我看来,当代山东篆刻的领军范正红先生的思想和作品正合于此境。
朱光潜说:“陶潜浑身都是静穆,所以他伟大。”从这样的话中遥想东篱把酒赏菊的归隐之士,脑海中倏然闪现出庄严、肃穆的气象。初见范正红,这样的气象立时充斥了我们的思想。范先生身上有一种少见的静气,他总给人沉默、恬淡的感觉。与其交流的过程大多是交流者的自我陈述,陈述完了,他会继续他的沉默,在你将要失望不再抱幻想的时候,他的高谈阔论却开始了,然后,你会很快沉浸在他痛快淋漓的分析与讲解中。讲解的过程就是顿悟的过程,他常常用一种启发式的分析让你一步步接近思考的难点,甚至有时候,在他沉默时我们自己已经有了答案。这是范先生的品格,其实,也是他感染人的一种独特方式。每次听他讲书法和篆刻,我们都会有恍然大悟和心动的感觉,常常是我们还在激动他已经完成了讲解而再次归于沉静。有时候我就想,他确实是个不谙人情世故的艺术家,不大在乎别人的感受,只以研究和思考作为人生主旨,自己思考的同时,还带动周围人也向着务实、求真的方向一步步迈进,显示出一种简单而又高尚的品格。
文克尔曼在评价希腊艺术时用了“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这样的表述。静穆的前提是高贵和单纯,在这样的思想意识中,才有条件、有能力进行静穆的沉思和伟大的表征。范正红的身上有一种艺术家所特有的天然贵气,这样的贵气来源于他对艺术的敏锐洞察力和洞察之后的创造力。因为胸有成竹,所以才能高贵,这样的高贵不是装出来的,是长久的艺术积淀和沉思之后的自然流露。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简单处世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这是一个活在无是非、无争论中的思想者,他不顾及日常琐事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而是把自己放诸一个空灵和无牵挂的世界,去进行艺术本体的沉思和追问。此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所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而思想者的身份并不是范正红彻底释放自己的唯一方式,他的自我释放还要通过他思考的艺术范畴,比如篆刻,比如书法。众所周知,范正红是山东印坛的领军和翘楚,数十年的深厚积淀和大胆创想让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品格:注重自己篆刻艺术风格的独立意识。这是一种十分难得的艺术构建思维。
篆刻艺术常于模拟中求变化,始于模拟,而终于变化,但模拟和变化的矛盾往往改变操刀者的初衷,而使其走向世俗的两极:固守模拟少变化,流于变化缺古意。范先生于此可谓先知先觉,他在完成了古法的学习和体悟之后,较早地开始了篆刻艺术风格的幻化与创变,“尝手翻汉印不下千钮,置之古朴莫辨”,最终仿秦汉而能入神韵。范正红对明代公安三袁“性灵说”的思想有很深的感受,他能够按照自己的理念去充分表现篆刻的艺术元素,独抒性灵,独出机杼,在对古今印学和中外艺术美学的新境界进行系统归纳与融合之后,他把心迹的流淌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方寸之间。所以,他的印风才能崇尚古法而流行端严,潇洒飘逸的线条中浸渍着一种厚重和静穆的气息。他把个人的气质化到了篆刻之上,所以,他的篆刻才有一种“活泼泼的生机”,让人难以促读他的篆刻之美。而这又得益于他书法创作境界的高明。我们无法读懂范先生的艺术境界,当大多数篆刻家因为受金石气的影响而把书法创作定格在硬气和骨感中的时候,范正红却能突破这样的常规,融合碑意,向帖取法,用他自己的话说,“都是从帖里化出来的”。其书法受“二王”和晚明浪漫主义书风影响深远,其行草书笔势灵活飞动,线条奔腾缠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是,这样的动感又和帖学的法度融合在一起,“随心所欲不逾矩”,所以,他的行草书看似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却是笔笔都有来头,让人从中领略到无限的古意。蔡襄云:“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横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观范先生的书法和篆刻,我们可以领略到这样的天机:崇尚古朴,尽合法度;灵思多变,气吐霓虹;品格高远,能入神韵。
范正红是文化学者,他的视野十分开阔,于各种文化体系的交融中感悟艺术的真谛,这是一种极为难得的艺术鉴赏力。篆刻在古代是工匠的手艺活,但到了当代,它已经成为一门艺术,尤其是与书法分离之后,篆刻的文化品格越来越受到重视,把篆刻放诸文化视野中的呼声越来越高。范正红的篆刻是和他的文化追寻交织在一起的,他一直强调文化精神对于篆刻艺术的统摄力,要在博大精深的文化土壤中生发出篆刻艺术的审美新砝码,以增强篆刻艺术的时代感染力。所以,范正红对当代印坛不重传统和艺术追求趋于表面化的现象十分痛心,他呼吁篆刻界重视文化和学术,为篆刻艺术在当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这样的关注点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山东印坛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他在与时代大环境的结合中找到了艺术研究的方向:艺术品鉴定、投资和市场,吸引了全国的目光。然后,他引申出一个新学科——艺术品鉴定和市场投资。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范正红最重视的还是文化底蕴的问题。他为此作了大量的工作,给学生们开设丰富多彩的文化课程,并在学院专门成立文化研究所,以此带动鉴定与投资方向的学生重视个人的文化积淀。这样的举措,在现实意义上提高了范正红及其周围人的文化研究兴趣和能力。苏轼有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文化渗透力成为范正红艺术追梦道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其实是在文化的长廊里漫步,而不仅仅是艺术的空间,所以,他的作品才能既厚重又有文气,是杨守敬所说的“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夫悟而曰妙,未必一蹴而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也。学道学诗,非悟不进。”范正红的艺术妙悟得益于先天的智慧,得益于后天的学习积累,得益于学习中的融会贯通,但是,这一切又都有赖于他的文化关注和静穆品格,这两种力量交汇在一起,促动他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正如徐悲鸿所说:“人同此心,会心千古。”
主要成果:
全国“兰亭杯”书法大赛青年组一等奖(1988)
全国“庐山杯”书法篆刻大赛一等奖(1989)
全国“龙凤杯”书法大赛一等奖(1989)
全国书法篆刻精英大赛一等奖(1992)
全国当代篆刻艺术展一等奖(1993)
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1995)
全国书法艺术节精品奖(1998)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