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米乐官网app的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2月2日,《大众日报》文化版报道《文化滋养,让小康生活有声有色——威海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走笔》,聚焦威海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工作经验。
文化建设是一个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是城市发展的创新动力。近年来,威海市将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建设让人民满意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聚焦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公共文化服务配置,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打造更加精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20年高质量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实现国家文明城市创建和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全域一片红”。
“十三五”期间,威海公共文化服务夺得6个全省第一:人均文化事业费第一,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第一,文化站设施平均面积第一,城市书房数量第一,山东省第一个牵头制定公共文化类省级地方标准城市,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连续3年全省第一。在文化滋养下,283万威海人民正在享受着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小康生活。
以精致理念做实服务效能
威海市群众艺术馆“群星大讲堂”艺术培训班通过网络进行招生。网上报名通道开启仅3小时,所有课程就被抢报一空,2423名学员报名成功。“群星大讲堂”活动的火爆,是威海市群众艺术馆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缩影。2018年12月26日,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的威海市群众艺术馆新馆启用,依托齐全先进的硬件设施,威海市群众艺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水平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威海市群众艺术馆还拥有青少年民族管弦乐团、青少年交响乐团、青少年打击乐团等8个馆办院团,每年举办汇报演出、在重大节点举办专场音乐会。
好场馆更要用活用足,切实提高服务效能,让群众受益。威海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便利惠民为着力点,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威海市梦海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的演职人员去年在送戏下乡的同时,化身主播,在荣成市港西镇巍巍村开起了网络直播,从巍巍村的农副产品,到巍巍村的文化脉络,一一铺展在镜头前。不仅要“送戏”,更要送实惠,“情系乡村·文艺助农”是威海丰富送戏下乡内涵,做实服务效能的创新之举。“让演出团体借助自媒体在演出前走进田间地头为村里宣传乡村文化、农副产品带货、推介乡村旅游,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为乡村发展带来更多的收益,助力乡村振兴,这也是文化惠农的根本目的。”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这种形式今年将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
威海想方设法丰富创新型服务供给,提升群众文化体验,促进经贸交流。威海是胶东红色革命的发源地,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威海精心打造胶东红色纪念馆、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展馆等,并纳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结合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以韩乐坊商圈升级改造为契机,举办中韩(威海)经济文化周活动,促进双方在科技、文化、投资等领域深层次交流合作。
标准化体系建设是威海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所在。威海市公共文化标准体系共形成基础通用服务标准34项,服务保障标准96项,服务提供标准98项,共计228项标准。在全省率先出台《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规范》《公共文化(群众艺术)馆服务规范》《公共博物馆服务规范》《公共美术馆服务规范》4项标准,成为山东省首个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类省级地方标准的城市。
以创新精神做优文化产品
在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堂《家道传承》课受到追捧,很多家庭组团上课,受益多多。《家道传承》是威海通过文化公益创投形式培育的一个全新的文化品牌,以中国古代圣贤智慧为依托,创新转化,用11节课程为学员们解读子女教育的根本方向和敬老孝亲的优良传统,帮助家长制订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案,促进良好家庭关系的养成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从2019年开始,威海开始尝试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2020年初,威海出台了全国第一个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实施意见。项目实施两年来,威海市共开展服务项目41个,服务时长13120小时,建设基层文化团队90余支,培训基层文艺骨干1600余名,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让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自我发展、自我培育、自我服务,不断满足乡村居民文化新期待。两年来,威海市利用政府的小资金,撬动了乡村公共文化发展大效益,建立起了政府和文化类社会组织合作共赢的新机制,节省了公共文化服务成本,创新了党委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文化治理新模式。
威海正以创新精神不断做优文化产品,结合延续威海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历史传承,发动群众参与,留下城市记忆,打造精品文化活动的城市名片。精心举办好“群星大讲堂”、幸福威海广场文化活动等,“5·23歌咏会”已经连续举办47届,升级成为威海国际合唱节。持续开展“书香威海·全民阅读”活动,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大艺委会联合主办“2020中国绘本展威海展”及创新交流会,打造中国最美绘本创作与研发基地。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工程,开展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年均开展送戏演出1.37万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万余场,让优质好戏进入千家万户。
以共享路径做强文旅融合
在合庆湾畔的海源公园,一座造型奇特的纪念馆在短短几个月就成为新晋打卡地。“每天都有好几百人来参观,国庆节每天有一千三四百人。”威海市博物馆馆长邵毅说,“像这种规模的博物馆2020年全市一共建设了20多个。”这座自2020年7月1日起免费开放的纪念馆便是我国首座一战华工专题纪念馆——威海一战华工纪念馆,如今成为威海市区的一处新景点。
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威海以构建适应群众需求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探索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工作,让文化场馆成为旅游驿站,让旅游服务中心成为文化客厅。
威海不断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场馆的旅游吸引力,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成为研学旅游重要场所;坚持“以需定供”的原则,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进景区、增强景区文化吸引力,在景区等旅游场所增设图书馆分馆等;丰富游客中心公共文化服务内涵,深入挖掘具有鲜明威海特点的红色文化、海洋文化、信用文化等,集中推广一批网红打卡地,以各种形式嵌入游客中心;挖掘公共文化资源潜力,丰富旅游供给,打造威海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挖掘海岛旅游消费潜能,进一步梳理红色印记,丰富展示形式;推动特色群众文化活动融入旅游服务,鼓励支持渔民号子、渔家锣鼓、大秧歌等民俗表演活动丰富城乡旅游,提升游客的参与感、体验感和获得感;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在全域旅游中的作用,大力开展“公共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旅游”“摄影+旅游”“影视+旅游”、“写生+旅游”等形式,提升威海全域旅游美誉度、知名度;推动旅游产业和公共文化有机融合,鼓励在旅游产业中主动融入公共文化元素,延长文化旅游体验产业链。
全市共建设城市书房41处,营造城市15分钟阅读文化圈,探索出一种新型城市阅读服务模式。利用老建筑改建各类特色展馆,共建成各类历史文化馆、企业展馆、人物馆、非遗馆等博物展馆达到381处。对城市书房、公益文化空间等进行包装打造,成为城市文化旅游的新景点。荣成市文化馆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功能融合试点单位,文登区图书馆入选省级文化和旅游功能融合试点单位。
以信用激励做活文化活动
各类文化场馆缺少服务人员怎么办?如何调动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为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模式,威海市创新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志愿服务时间银行”项目试点。
“文化志愿服务时间银行”,是指通过制度设计,鼓励和支持文化志愿者为城乡社区提供服务,按照一定规则记录服务提供者时间,储入其“文化志愿服务时间银行”账户,以便获得相关免费文旅产品、信用积分等回馈激励的文化志愿服务支撑平台。
“文化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的由来,源于威海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的需要,也与全市的信用体系建设大背景有关。2012年开始,威海在山东省率先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18年获评“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目前,威海市信用系统建设已经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并设立了党政机关、社会法人、自然人、村居组织4个数据库,与所有部门单位和镇街联网共享。以文化志愿组织、文化志愿服务为载体的“文化志愿服务时间银行”作为一项重要的数据库,进入威海市信用体系建设中。
信用积分与文化志愿服务的创新结合,让广大市民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带动全市文化志愿团队发展到4000余支,每年开展文化志愿服务进农村等系列活动3万余场次,弘扬了社会正气,威海在全国261个地级市综合信用指数名列前茅。特别是在一些农村,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风民俗得到改善,有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来源:大众日报)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