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英:聪明人下了苦功夫-米乐官网app

梁建英:聪明人下了苦功夫

  
  本刊记者 孙立峰
  在时速300多公里飞驰的高铁车厢里立硬币,硬币可以长时间保持竖立状态而不倒。数月前,来自马来西亚、泰国等15个国家的记者,在潍坊发往济宁的高铁上见证了中国高铁的快而稳。
  中国高铁,已经世界领先。而在十多年前,我们还深受“卡脖子”之痛——从国外引进高铁,合作方只说每个步骤怎么做,却绝口不提背后的原理。
  从“追赶者”,到一跃成为世界铁路的“领跑者”,我们何以能做到?要解答这个问题,得去青岛,寻访梁建英。
  梁建英,中国高速列车整车研制、系统集成创新领域的技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齐鲁时代楷模”梁建英

  聪明人
  记者在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见到了梁建英。眼前的她,举手投足间透露着活力,又带着科技工作者特有的严谨。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的一头短发,已经花白。算一算,她已经投身铁路事业近30年。
  梁建英进入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四方”)是在1995年。那一年,她刚大学毕业,雄心勃勃,想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
  然而,接下来的10年时间,梁建英领到的任务就是学习。车体、设备、排水、电器、转向架……一个部件、一个设备、一个系统地学。
  中车四方曾在1952年建造了第一台国产蒸汽机车,然而此时已辉煌不再,进入了一段平稳时期。
  时代造就人才。2004年新年过后不久,梁建英听到一个好消息——国家将大量引进国外先进且成熟的高铁列车产品和技术——这让她兴奋不已。这意味着设计师们不用再闭门造车了。
  这一年,中车四方引进时速200公里高铁列车,开启高铁列车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之路。
  然而,消化吸收谈何容易。看到引进的车辆后,设计师们内心大受冲击——车体竟然可以用铝合金做,还只有1.5毫米的厚度!一个又一个“为什么”喷涌而出。他们为什么这么造车?为什么这么画图纸?对于这些问题,只能自己研究。
  仅用两年时间,中车四方就完成了消化吸收和国内制造。
  2006年,中车四方开始自主研制时速300公里高铁列车,梁建英担任项目主任设计师,这是她第一次真正地设计一列高铁列车。
  “巨人的肩膀不好站,必须让自己成为巨人才行”“产品可以买来,技术创新能力是买不来的”“用自己的双手去设计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高速列车”,梁建英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之魄力。
  就是这样,梁建英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从运营时速200公里到35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的高速动车组和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助力中国高铁实现从“跟跑”到“领跑”。
  为什么是梁建英?有人说:“梁总她人聪明,有时候事后看来就是一层窗户纸的事,但就是梁总看到了、捅破了。”
  对于梁建英的聪明,跟她共事的很多人都深有同感,不过是换了种说法——“她很敏锐”“她对大局的掌控超乎常人”……
  中车四方技术中心车内开发部部长郭建强说:“一开始,梁总给我们提个指标,我们会觉得这根本不可能实现。但真正做下去,就会发现,是可行的。这就是她的过人之处。”
  梁建英聪明,而且她把团队每个人的聪明都挖掘了出来。
  下苦功
  然而,仅仅有聪明就能让中国高铁世界领先吗?显然不能。
  为了实现自主创新,梁建英和团队下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苦功夫。
  “高速列车不仅是设计出来的,更是试验出来的”,50多万个零部件的高速动车组,从设计到运行是一项复杂工程,要经过几千项试验。梁建英带领团队跑遍中国自然环境最严酷的地方,经常连续几个月睡不上一个整觉。
  在内蒙古伊图里河试验时,列车抛锚,室外温度零下40摄氏度,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梁建英脱下羽绒服爬到车底观察现场;在湖南试验期间,天气闷热潮湿,她身上长满湿疹,一天蜗在实验室十几个小时,趴在车底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实在累得撑不住了,怎么办?梁建英就找个周末,拿出整个下午的时间,什么也不管,回家倒头就睡。在她女儿还很小的时候,老师让孩子写作文描绘一下家里人的爱好是什么,孩子写道:我的妈妈最大的爱好就是睡觉。
  科研很苦,它重复、单调,充斥着数据和公式,但对梁建英来说,也有“极其美妙的时刻”。她说:“小时候,我要做一道数学题,百思不得其解,想了很久,算了很久,终于有一天得到了正确的解法,那多快乐啊!我现在的快乐和孩提时做数学题得到的快乐是一模一样的,是全身每一个细胞都在快乐。”
  有尊严
  中国高铁的好,已经名声在外。某外国友人在网上发文说:“中国的豪华高铁,我坐过,必须说它比坐飞机好多了。它舒适、宽敞、快速,最重要的是准时!如果你去中国旅游,一定要试试。” 美国企业家马斯克在下方留言:“是真的。”
  把中国高铁做到世界最好,这正是梁建英始终如一的目标。
  2010年开始运行的“和谐号”的噪声在70分贝左右,已经低于世界动车组标准,但在主持研发“复兴号”时,梁建英还是要求再降低3分贝噪声。为了这个目标,梁建英和团队进行了持续一年多、超过3000次的试验。
  我们坐高铁时,能感到非常舒适,但我们却并不了解,舒适背后藏的全是梁建英和团队对细节的追求,甚至是“苛求”。比如,二等座座椅加长了20毫米,座位前后多了不间断的电源口和usb接口,饮水机添加了安全锁装置……甚至他们还考虑了挂钩设计成什么角度,才能做到尽量固定住衣物,同时在回弹的时候又不伤到客人。
  为什么要如此精益求精?梁建英说:“制造一列高铁,不是为了制造一个巨型的机器,而是为了这台机器背后的人。” 她年轻时的愿望就是能设计一列让所有人有尊严地出行的火车,“火车不应该只是一个运送工具,它应该带给人尊严,带给人愉悦。”
  了解中国高铁背后的故事之后,很多人都会对梁建英肃然起敬。梁建英却对此保持着科技工作者的清醒与严谨。她说:“中国高铁发展到今天,不是一人之功,也不是一个系统和一个专业之功,而是这个行业相关的所有人共同努力的成果。现在,我们唯有继续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担使命,自立自强,迎难而上,为建设科技强国和交通强国贡献我们科技人的力量!”
  2023年9月,梁建英荣获“齐鲁时代楷模”称号。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孟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