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米乐官网app的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刘英顺(中)在临清逸夫小学举办运河文化讲座
发起临清胡同游,为游客义务讲解名胜古迹和历史典故;将口述史料整理成文,助推临清运河文化传播;组建“党代表工作室 临清运河文化宣讲团”,用心服务群众——他,就是2023年度“齐鲁最美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刘英顺。
17年来,刘英顺让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走出胡同,让一则则有趣的历史典故走进人心,以特有的方式守护运河文脉。
讲好胡同故事
正月初四的清晨,临清胡同游“贺新春”活动现场人头攒动,全国各地的游客早早来到老胡同里,感受穿越数百年的市井烟火。
“这条看似不起眼的胡同,曾有明代大诗人谢榛的故居,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谢榛的故居现已难寻踪迹。”刘英顺告诉记者。
一个喇叭两条腿,加上一肚子的老故事,在刘英顺的讲述中,老胡同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变得立体、生动起来。
2007年,刘英顺以“临清公馆街老头”的网名,在贴吧上与网友们分享探寻老胡同的心得,并通过网络发帖组织临清胡同游。虽然第一次只来了7个人,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通过网络分享老胡同的知识。随着影响力的增大,参与人数也慢慢变成几十人、上百人,最多时甚至达到几千人。
胡同游虽然都是义务去做,但刘英顺始终注重内容的创新。“每次我都提前看看,确定路线交通和安全情况,制作胡同游行进地图。”刘英顺说,等到现场解说时,他也力争每次都不一样,让游客即便不是第一次来,也能听到新东西。
随着网络直播大热,刘英顺紧跟潮流,在网络平台注册了自己的个人账号。每次进行胡同游活动时,他都打开直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无法实地参加活动的人也能了解老胡同。直播间浏览量最高能达几十万,天南海北甚至外国友人,也都认识了运河名城临清。
十几年来,刘英顺义务组织胡同游,累计行走数千公里。他身后的队伍越来越长,有交警负责交通疏导,有摄影爱好者负责摄影,还有热心人提供国旗、扩音设备、帽子等。
如今,临清胡同游不仅成为临清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还成了群众节假日休闲文娱的重要环节,并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成为央视八集大型人文纪录片《大运河》第五集的主要内容。“希望通过组织胡同游,让更多人认识我们可爱的家乡。”刘英顺说。
传播运河文化
“临清闸的金门口为什么那么窄?”“中国的古建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鳌头矶为什么坐西朝东?”……每次胡同游,游客们都会提出一些自己的疑问。游中学、学中游,不仅传播了运河文化,也让刘英顺不断“充电”。
“每次胡同游我最喜欢的就是让游客提问,把我问倒了最好,这样我就会把疑问作为课题去研究。”现在已经很少有问题能难住刘英顺了。
一位普通的退休会计,怎么知道这么多事儿?这源于刘英顺对临清文化的热爱,更要追溯到他的童年——他自幼住在临清公馆街胡同,从小就喜欢听家里的长辈聊运河文化、讲胡同故事。
长大后的刘英顺对此更加痴迷。2000年,工作相对清闲了,他便深入各条胡同实地探访,新知道一个胡同名,就赶紧记下来。添置了数码相机后,他把老胡同、老宅子拍下来,回家后再加上文字整理出来。
“很多老院子、老民居都是私宅,平时不开门。但临清有个风俗,就是大年初一那天家家户户要大门敞开,迎接来拜年的宾客。”新春的第一天,刘英顺都会走进那些平日里感兴趣但无法进入的家宅院落,给主人道上一声新春问候。热情淳朴的胡同居民虽然不认识他,但对于这种真诚问候也会欣然接纳。他便趁着这个机会走进这些人家中进行采访、收集资料。
书店买书、网上搜集、实地采访……2015年,刘英顺将这些年收集的资料整理、编辑成《临清胡同文化》一书。这本书包含40万字及200余幅插图,详细介绍了临清胡同的历史由来和人文风俗。
“当年印这本书时,大概需要4万元,而我那时的月薪只有900元,相当于拿出所有积蓄做这件事,所以家人和朋友都不理解。”刘英顺说,他编书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想让更多人通过这本书了解胡同故事、感受运河文化。
如今,《临清胡同文化》被多位运河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引用、论述,并被多所大专院校的图书馆、运河文化研究社团收藏,成为研究、宣传临清运河文化的重要资料。
用心服务群众
作为聊城市第十四届党代表和一名文化文艺志愿者,刘英顺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积极投身于宣传临清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公益活动中,用心服务群众、用爱无私奉献。
2009年,刘英顺做了心脏支架手术,术后仅20天他就照常进行国庆胡同游。妻子很担心却又劝不住,只能端着水、拿着救心丸,一直跟在他身边,直至3个小时的胡同游结束。这事过后,家人常说:“他爱胡同,胡同比他的命都重要。”
闲暇之余,刘英顺还自己制作ppt课件,走进机关、学校,举办运河文化讲座60余场。“通过刘老师的精彩讲解,我感受到了临清运河文化的悠久与辉煌,作为一名临清人,我感到非常骄傲与自豪。”一位听众在讲座留言簿上写的这段话让刘英顺一直记忆犹新。
如今,为了将临清运河文化发扬光大,刘英顺将目光放到了年轻人身上。他为家乡青年学子组织专场胡同游,带领他们实地探访,感受昔日“繁华压两京”的运河文化底蕴,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怀。
每到寒暑假,便有许多返乡大学生联系刘英顺,自愿报名成为胡同游志愿讲解员。“刘老师为临清运河文化传播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作为年轻后辈,应该接起接力棒,为运河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一名大学生说。目前,刘英顺组建的“党代表工作室 临清运河文化宣讲团”,招募了42名运河文化志愿者,在他的培训下,已有数位学员能独立讲解胡同游。
刘英顺不仅宣传老胡同,还时刻关心着生活在老胡同的居民。他经常走街串巷,与胡同居民拉家常,讲解保护老胡同的重要意义,宣传科学防火、防雨、防电等知识。
有一次,一位居民对他说:“我这边胡同里有一处墙壁破损,放任不管的话可能会有倾倒的危险,你能想想办法吗?”刘英顺听后,立即联系了街道办事处,将问题反馈过去。有关部门马上对墙壁进行固定修复,消除了隐患。十几年来,刘英顺为胡同周围的群众解决了50多件民生问题,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肯定。
“我今年62岁了,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加入进来,一起把我们的运河文化宣传好、保护好、传承好。”这是刘英顺当前最大的心愿。(魏刘美慧韩欣)
初审编辑:陶云江 陈修胜
责任编辑:吴杭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