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米乐官网app的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科学回答“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这一时代之问而提出的中国方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世界实现持久和平的中国方略,是人类命运文明发展的中国智慧。
“第二个结合”丰富内涵的生动实践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讲话中指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这是极为重大的政治判断。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两个结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是我们党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新时代,治理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深植于中国的文化。中国在人类发展几千年文明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不断积累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文化传统有深入了解,需要对我国古代治理的经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打通中国治理上的历史血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报告中,将“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与生动实践,系统归纳为“六个有机结合”:信仰信念与千年理想的有机结合,制度成熟定型与礼乐文明的有机结合,发展思想与民本理念的有机结合,核心价值与传统道德取向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命运与共与协和万邦的有机结合。其中,命运与共与协和万邦的有机结合内嵌了中华文明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文化基因,对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和启示。“第二个结合”通过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协和万邦的邦交之道有机结合,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思想的贯通,彰显了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旨归,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世界实现持久和平的中国方略,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中国智慧。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把握了人类文明演进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中华文明中的多元文化对话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主张充分认识和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通过文明互学互鉴、交流交融来实现人类文明的进步,通过汲取不同文明的有益因素为人类发展提供智慧启示,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在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中找到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最广泛凝聚各国共建美好世界的共识。
不同文明平等相待、交流互鉴,才能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根基。如果封闭自己或者企图以“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改造同化其他文明,就会给自己、给人类文明发展带来灾难。各国虽然历史、文化、制度各异,但都应该彼此平等相待、互尊互鉴、相互学习,摒弃一切傲慢和偏见。唯有如此,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共享繁荣。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需要更多有识之士的远见卓识来克服政治利益的短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超越民族国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共同体”表述,不仅是理解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点,同时表明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和全球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当务之急是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夯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推进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我们要秉持开放的心态,真正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充分建立起平等互信、共通共识的基础,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在互通互联、相互改变、彼此靠近的进程中,积极共享交流各种平台资源,致力于探索彼此都可接受的沟通机制和交流方式,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强文明交流互鉴的实效性。为此,我们既要放开眼界,基于更加宽广的视野勇于面对各种考验,又要敞开胸怀,着眼更加长远的发展勇于解决问题,也要迈实步子,善于从风云变幻的发展实践中总结经验。
人类未来文明发展的中国方略
有西方学者认为,后冷战时代世界局势的基本态势,是世界范围的冲突将主要是不同文明的冲突,文化或文明将成为国际上合作或分裂的基础。为什么会有这种文明冲突论?因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西方大多秉持一种“西方中心主义”,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最优越的,并要向全世界推广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这样必然受到别的文化的反对,这必然在一定意义上导致文明冲突。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要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来自人类文明新复兴和新人文主义发展的文化支撑,这种文化支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出时代最强音的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有着丰富的理论和文化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先进理念,既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大智慧,也是站在人类进步高度,把握世界发展格局变化趋势,高屋建瓴提出来的一个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中国方略。2015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2019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有信心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创造世界经济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懈努力。这既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于世界的庄重承诺,也是中华智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应有之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秘书长 王杰)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杜思锦